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孩子,也許你並沒有問題!

  有一天我的好朋友從台中來高雄找我,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問我:他朋友的孩子國中一年級,不肯上學,要怎麼辦?我跟好友說要跟孩子以及他父母談談才知道。好友說這孩子在國小成績非常好,而且非常乖,但上國中後卻不敢上學,父親問他原因也不說,孩子生氣還會打媽媽。他們住在台北,但是礙於面子不敢找醫生,所以要我好朋友幫忙問問。我的好朋友還擔心的問:會不會是他在學校發生甚麼事啊

  其實這種情形我時常遇到,家長覺得孩子有問題,不但不敢帶孩子看醫生,連自己都不敢找醫生問,還要託朋友幫忙問。我常常在心裡想:有問題的或許不是小孩,或許是父母吧
  孩子發生狀況常常不是一瞬間的,也不只是單純的在外面遇到問題。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想: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可以雙向溝通的,如果孩子覺得父母是他最大支持者與包容者,如果孩子認為把問題告訴父母比不告訴父母所得到的正面回應大於負面回應,孩子為什麼不告訴父母


很多家長都說孩子上了國中就變了,說是「叛逆期」。我常說:「那不是叛逆,那是他努力的想獨立自主。」我們反而應該要想想是不是我們自己心中所描繪孩子的影像並沒有即時更新,是不是還把他當成不懂事的小孩看,是不是還不願承認孩子長大了,準備要獨立了。






  還有一個面向就是:家中成員的互動模式。
有時候孩子出現狀況是因為家裡面其他人發生問題,但是他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而且常常不是在有意識下故意去發生的。有時候是因為父母不合,於是孩子出現了一些狀況,甚至於因此被帶來找醫生,這時候如果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其實沒辦法找到軌道偏離的真正原因,有時反而造成狀況越來越糟,孩子更進一步覺得被誤會,造成家裡面成員的關係更加惡化,彼此更不諒解對方。有時候解決的方法反而是將父母的關係改善;或是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新的互動與溝通的模式,讓孩子接受新的關係模式;也或是先改善父母其中一方的情緒,並建立他與孩子新的和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