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恐慌發作與恐慌症--到底是中風前症狀還是心臟病?

       恐慌發作的時候常有下列這幾種症狀:心悸、心跳加速、出汗、發抖、感覺異常、冷顫或潮紅、噎到的感覺、胸部悶痛不適或感覺呼吸困難快窒息、噁心或腹部不 適、頭暈不穩感覺昏沈或覺得快昏倒、感覺變得很不真實、失去自我感、感覺快要失控或快要發狂、感覺快要死掉而讓人害怕。這些症狀超過四項以上,且發作時在 10分鐘之內達到最嚴重的情形,在精神醫學上就被稱為恐慌發作。恐慌發作有時也會在睡覺時發生。而在內科學中,診斷為過度換氣症候是有許多症狀與恐慌發作 的症狀重疊的,因此有的醫師會請你用紙袋或是塑膠袋罩著口鼻呼吸,以降低體內二氧化碳被你呼出的速度,以免血液繼續鹼化,造成身體的不適症狀,這樣 的處理在生理學上是正確的,但是在心理上的照顧卻被忽略,因此並不是那位醫生不會醫。
      若是恐慌發作的狀況一再重複,而且無法預期何時發生,因此在生活行為上因為擔心再發作而改變原有的模式,這時就會稱之為恐慌症。這些行為改變包括:不敢 坐 車或開車、不敢去人多或是太空曠的地方、不敢搭電梯或在狹小密閉的空間、不敢一個人獨處等等。原因常常是因為擔心會再發作或是發作時沒有人發現。
     類似恐慌發作的症狀常出現在憂鬱症與焦慮症患者的身上,並非專屬於恐慌症,而且仔細想想跟身體的壓力反應是相符合的。而且恐慌症患者有些也不 是原本個性就 比較憂鬱或焦慮易緊張的人;有許多的人是因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壓抑著自己,努力的「撐」過來,太撐(ㄍ一ㄥ)了!結果身體對壓力反應的代償失去了平衡, 終於造成恐慌發作。有許多人在第一次恐慌發作之前確實有特別的壓力事件,但是仔細詢問更早的狀況就會發現:在那事件之前就已經有了慢性壓力的情形。
      恐慌症的治療,在藥物方面效果顯著,但是若要停藥,則需要在壓力處理及生活型態上多下功夫。恐慌症也是歸屬於焦慮疾患,因此藥物以外的治療就 如同之前在 「淺談焦慮症」所說的大方向一致,比較要注意的是特定情境與恐慌發作的連結,這方面的處理則需要漸進式的打破連結,避免因操之過急而造成連結的再加強。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淺談焦慮症

        什麼是焦慮症?
         在瞭解「焦慮症」之前,先讓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焦慮」?「焦慮」是一種對「壓力」的正常反應。像是考試、工作或是演講時,這些情境都會讓人覺得有壓 力, 這時候就會有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反應出現,這些反應是讓我們可以應付這些情境,讓我們可以專注於這些事情上。 但是當焦慮變成過度的、不合理的反應時,因此而影響到我的的生活和身體健康時,我們稱為「焦慮症」。
    常見的焦慮症包括:廣泛性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 、 創傷後應激障礙、社交恐懼症(或稱社會焦慮症)。這些焦慮症的診斷在此暫不討論,讓我們先專注於理解焦慮症的廣泛特性。
      剛剛提到「焦慮是一種對壓力的正常反應」,所以我喜歡用「壓力反應」來看焦慮的特性。一般來說急性的生理壓力反應有心跳與呼吸加快、、血壓與血糖升高、 氣 管擴張、肺臟攝氧量增加、肌肉、肺臟及腦部的血流量增加等等。想像一下你是一個石器時代的人類,你所面臨的兩大生活問題就是「吃或被吃」,所以當你要去吃 其他動物或是可能被其他動物吃得時候,你都必須讓你的身體應付那種狀況,就是「打死獵物或是逃跑」,而急性壓力的生理反應就是要來應付這些情境的。但是現 代人的急性壓力大多沒這麼嚴重,卻是許多不會立即死人的壓力常常發生,然後慢慢累積下來,結果身體的反應被訓練的更迅速、更敏感。慢性的壓力反應累積之 後,就常會有頭暈、胸悶、呼吸不順、高血壓、高血糖等等的症狀,久而久之就會身體疲勞,免疫功能下降。
    在治療方面,除了醫生開藥協助之外,對壓力的處理、對事物看法的轉換、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放鬆技巧的練習都是很重要的。我個人認為藥物可以快速的減少身體症狀,但是其他的處置才是真正治癒焦慮症狀的最終方法。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淺談失眠

失眠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有的人可能只是一兩天,有的人卻是數年,甚至十幾二十年。
可能引起失眠的原因有許多,像是遇到事情造成壓力、興奮、擔心焦慮、難過或是生氣,常常都會造成短暫的失眠。事情如果嚴重一點,可能影響的時間就會長一點。


 如果身體有疾病也會造成失眠,最常見的是疼痛,其他還有心臟疾病、呼吸道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帕金森氏症等等。除了生理上的影響,若是有 焦 慮症、憂鬱症、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也常見出現失眠症狀。在生理與心理的疾病之外,藥物、食物和毒品也會造成失眠;藥物方面像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中樞 神經興奮劑等;食物像是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是有長期飲酒的情形也會造成失眠。       


    另外有一種常見的狀況,患者身體檢查都正常,也沒有明顯的情緒問題或是重大壓力事件,但是長期被睡眠問題困擾,這類的人大多數個性都比較容易緊張、敏 感、 壓抑自己或是比較要求細節,一開始失眠都是有發生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或生理疾病的狀況,但壓力事件過去或身體疾病治癒後卻因為一直擔心睡不著,努力要讓自己 可以睡著反而更睡不著;如果白天有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那天晚上可能就不用睡覺了。因為擔心害怕的心情常伴隨著交感神經亢奮的生理反應,造成不容易放鬆身 體,無法入眠。


  治療失眠的方法是找到造成失眠的原因,並修正它。所以不管是生理或精神的疾病所引起的失眠,首要就是先治療疾病;與生活形態有關的原因則需要逐步調整,使生活規律,減少影響睡眠的因子;另外就是要學習放鬆自己,減少生活與工作壓力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