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性取向與同性戀(翻譯文章)

什麼是「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取向是一種對別人在性方面或感情上的吸引。它容易與其他「性」的組成內容區別,像是生理的性別(biological sex)、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心理上自覺是男性或女性)、以及社會性別角色。
性取向的範圍從同性戀到異性戀,也包含各種的雙性戀。雙性戀者能夠經驗到對與自己同性或異性的情感上或性方面的吸引。同性取向的人,有時被稱為gay(包括男人和女人)或是lesbian(只有女性)。
性取向不同於性行為,因為它包含了感覺與自我的概念。個體在他們的行為中可能會或不會表現出他們的性取向。

什麼原因會讓人有特別的性取向?
有許多關於性取向起源的理論。今日大多數的科學家同意性取向最可能是環境、認知和生物因子所共同交互作用的結果。大多數的人,性取向在早年就已形成。最近也有相當的證據認為:包含遺傳因子或天生的荷爾蒙因子,在個體的性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個人的性取向可能有許多原因,而且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原因,認清這樣的事實是很重要的。

性取向是一種選擇麼?
不是。人類無法選擇是同性戀或是非同性戀。大部份的人,性取向在青少年早期,尚無任何先前的性經驗時就已顯現出來。雖然我們可以選擇是否將感情運作,但是心理學家不認為性取向是一種意識的選擇,無法經由自由意志的改變。
性取向可以經由治療改變嗎?
不是。即使大部份的同性戀者生活成功、快樂,有一些同性戀或雙性戀可能會尋求經由治療來改變其性取向,經常是因為家人或宗教團體強迫其接受治療。事實上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疾病,它不需要治療也無法改變。無論如何,並不是所有的同性戀或雙性戀尋求精神健康專家協助其改變性取向。同性戀與雙性戀者可能會在承認自己性取向的過程與如何處理他人成見的策略上尋求心理學上的協助;但是他們大部分會接受治療的原因和生活議題,與其他尋求精神專業協助的理由是一樣的。

所謂的轉換治療(Conversion Therapies)又是如何呢?
一些治療師宣稱以所謂的轉換治療已經能夠改變他們客戶的性取向,將同性戀改變成異性戀。但仔細審查這些報告,對於他們的宣稱有幾個疑點。例如:許多這些宣稱來自於具有譴責同性戀的意識形態的組織。再者,他們的宣稱缺乏證據;例如治療的結果並未追蹤,且也未持續的報告,並不像其他精神健康介入效度測試的標準。
美國心理學協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關心這樣的治療是否會傷害到病人。在1997年,協會代表會議通過決議,重申心理學界反對在治療上對同性戀憎恨,並詳細說明了個案有接受「無偏見治療」的權利,以及是否接受治療的自主權。任何一個人要進入處理性取向議題的治療時,有權利期待該治療應在專業、中立、沒有任何社會偏見存在的環境中進行。
同性戀是精神疾病還是情緒問題?
都不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和其他精神健康專家都同意同性戀並不是疾病,不是精神疾患,也不是情緒問題。超過35年客觀而設計良好的科學研究顯示同性戀本身並不是精神疾病,也是情緒或社會問題,而且同性戀也跟精神疾病、情緒問題或社會問題沒有關連。同性戀曾因為精神健康專家和社會的偏差訊息而被看作是精神疾病。
在過去,被納入研究的男同志、女同志和雙性戀者都是那些在治療之中的個案,因此造成結論的偏差。當研究者測試那些並沒有接受治療的族群時,很快的發現「認為同性戀是精神疾病的想法」並不是真的。
在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對於這個新的、設計較好的研究結果確認其重要性,並將同性戀從表列精神和情緒疾患的官方手冊中移除。兩年後,美國心理學協會通過決議,支持這項移除。超過25年來,兩會極力推動精神健康專家協助同性戀的去污名化。

女同志、男同志和雙性戀者可以成為好的雙親嗎?
是的。比較由同性戀雙親撫養長大和異性戀雙親撫養長大的研究顯示,這兩群的孩童在四個關鍵領域裡,發展上並無不同:智能、心理適應、社會適應和受朋友歡迎程度。要理解雙親的性取向並不表示那也是他們孩子的性取向是很重要的。另外一個對於同性戀的迷思是誤信男同志比較有對小孩性騷擾的傾向,那是毫無根據的。

為什麼一些男同志、女同志和雙性戀告訴人們有關他們的性取性?
因為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樣子」對心理健康是重要的。事實上,對於女同志、男同志和雙性戀者的自我認同發展過程中,所謂的「出櫃(coming out)」被發現與心理調適有強烈的關係;越正向的同性戀或雙性戀的自我認同,其心理健康狀態越好,自尊也越高。

為什麼「出櫃」對於一些同性戀者或是雙性戀者是困難的?
對於一些同性戀或雙性戀的人來說「出櫃」是困難的,但對於另一些來說並不是。當同性戀或雙性戀的人第一次發現到自己的性取向與社會大眾的常態不同時,他們通常會覺得害怕、覺得與別人不同和覺得孤獨。尤其對於那些正處於孩童時期或青少年時期,而開始覺醒自己的性取向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的人。而且與他們的家人和所處的社區有關,他們可能必須努力對抗對同性戀的偏見和錯誤報導。
孩童和青少年也許特別容易受到偏見和八股的傷害。他們也可能會害怕被家人、朋友、同事或宗教團體的排斥。有一些同性戀當他們的性取向被大家知道時,他們必須擔心失去工作或是在學校受到騷擾。不幸的,同性戀和雙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有更高的危險被侵犯身體或被暴力對待。在1990年代中期,在加州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對象中,將近五分之一的女同志和大於四分之一的男同志曾經因為他的性取向成為憎恨罪(hate crime)的受害者。另一個針對約500名年輕成人的加州研究,有一半的人承認有某種形式的反同志暴力,其形式從謾罵到肢體暴力都有。
能夠做什麼來戰勝同性戀和雙性戀者所經驗的偏見和歧視?
研究發現,最能夠以正向態度面對同性戀和雙性戀者的人,是那些他們說瞭解一個或多個同性戀或雙性戀的人,通常是他們的朋友或是同事。因此,心理學家相信對於同性戀或雙性戀者有負面態度的人,他們的偏見並不是基於實際的經驗,而是基於八股和錯誤訊息。此外,防止暴力和歧視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對於任何其他少數族群的保護一樣。美國有些州將基於對他人性取向而出現的暴力行為視為憎恨罪,而有10個州訂定法律防止基於性取向所造成的歧視。

為什麼好好教育社會大眾有關於同性戀的事很重要?
教育所有的人關於性取向和同性戀可以減少反同志的偏見。關於同性戀的正確訊息對於第一次發現並尋求瞭解他們「性態(sexuality)」的年輕人特別重要,無論是同性戀、異性戀、還是雙性戀。害怕接觸到這樣的資訊會會造成更多的同性戀是不確實的;關於同性戀的資訊並不能讓人變成同性戀或是變成不是同性戀。

是不是所有的同性戀和雙性戀會被HIV感染?
錯。這是一個常見的偏見。事實上,會不會暴露於HIV的風險是跟他的行為有關,而不是跟他的性取向有關。關於HIV或是愛滋病,真正重要的是要記得:安全的性行為和不要用毒品可以避免染病。

譯自APA Help Center 文章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
http://www.apa.org/helpcenter/sexual-orientation.aspx